10月19-20日,2024年度低碳技术绿色发展会议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市委书记王进建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会议聚集数百位院士、专家、企业家代表,共商低碳技术发展、传统能源转型、多领域交叉合作、产学研共进、新能源技术发展前言和未来方向。


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在致欢迎辞时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战略举措。扬州大学始终坚持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推进清洁低碳能源的创新发展,发布了《扬州大学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并成立了扬州大学碳中和技术研究院和扬州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积极探索低碳技术、传统能源转型和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取得了在能源、环境、农业等领域的显著成果。会上,扬州大学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在致辞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对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他指出,近年来,扬州始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产业绿色化与绿色产业化协同发展,经济发展中的“绿色含量”不断提升。扬州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在晶硅光伏、储能、氢能和高性能合成材料等细分领域,培育了多家行业领军企业,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施了重点企业的节能降碳行动、重点行业的碳达峰行动及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行动。扬州积极与知名高校、政府和企业携手,建立了多个产业研究院,并在多个“卡脖子”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成为推动全市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化工专家谢克昌作了题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多元协同、智能普惠——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战略研究》的报告。他提出,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要立足国情,并从煤炭、油气、非化石能源的定位,阐述了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思路与目标。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化学家陈骏在题为《战略性关键金属与低碳技术供应链》的报告中指出,清洁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关键金属,例如电动汽车所需的稀有金属材料是传统汽车的五倍,稀有金属的短缺可能会对供应链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我国应加大对国内优势矿产资源的保护力度,增加对海外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同时大力推动关键金属的回收利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机化学专家杨为民在《双碳目标下的CO2化工利用技术》报告中强调,CO2的规模化化工利用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并展望CO2有可能成为未来石化工业的新型碳资源。他还介绍了CO2加氢制甲醇和CO2多相催化酯化制高纯电子级碳酸乙烯酯等关键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环境工程专家陈勇在题为《新质生产力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报告中,以农居复合建筑、新型固废处理技术、风电叶片替代材料等案例,展示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低碳发展的紧密联系。

此外,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中国节能协会秘书长张军涛、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李小年、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其清、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马紫峰及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教授刘生忠等专家也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会议还设立了四个分会场,分别围绕“低碳政策与先进低碳技术研究进展”“光电材料技术创新研究进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进展”和“低碳新材料技术研究进展”等主题,展开了前瞻性、开创性和引领性的讨论,共同探讨低碳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此次会议由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住房和城市建设厅、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专班指导,江苏省低碳技术学会主办,扬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共同承办。